1948601231
15381192993
导航

待人接物应有礼仪

来源:欧宝娱乐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5-05 03:26:07

  今年临近毕业的一天,一位女生课代表到办公室邀请教了他们三年的老师去拍毕业照。该教师也有预期,已在等待邀请。通常,学生来邀请老师得体的语言应该是:“老师,我们今天拍毕业照,请您参加。”然而该学生却说:“老师,我们今天拍毕业照,你要不要参加?”其实,该学生内心是真诚的,可是“要不要参加”的询问式邀请方式让被邀者甚是尴尬。当然,老师没有计较,略微迟疑了一下后便不动声色地答应了。

  无独有偶。一次,笔者送东西去亲戚家,电话告诉亲戚到楼下来接。等待我的是亲戚那刚初中毕业的儿子。虽然笔者因为有事,放下东西马上要走的,可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总会在离开时听到对方礼节性地说:“谢谢,要不要到家里坐一下再走?”然而对方拿到东西后却问:“还有别的事情吗?没有?那我上去了。”说完就匆匆忙忙上楼去玩游戏了。如此唐突,在下逐客令一般,让来访者哭笑不得甚至觉得有损尊严。

  类似上述待人接物方面语言、态度、方式等不合适的言行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并不鲜见。这些语言态度和行为方式貌似只是小事,可是对孩子的形象、人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都有负面影响。孩子待人接物方面的习惯,包括用词、语气、表情和眼神等等,都折射出个人的修养,影响着自己的人际关系,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存在着死角,也可能会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包括待人接物在内的礼仪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方面的要求。

  出现上述瑕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看,现在的学校普遍重视行为规范教育是毋庸置疑的。但用“显微镜”去看,这些教育往往偏重于表面上、理论上,有的是浮光掠影的,如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等,但具体的模拟和操作却鲜有其例子。即使是思想品德课这些有详细的细节内容、以行为规范为主的课,也往往是为了应试,纸上谈兵而已,功利性明显,而不是重在实用和实践。

  从家庭看,眼下,大多数家庭衡量孩子的最重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同时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宅男宅女玩电脑手机比较多,待人接物机会少,加上家长宠爱或者以家庭民主平等为由,忽视了对孩子长幼有序、如何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平时对孩子待人接物方面语言生硬或者方式上不知所措也不以为然,一笑而过。认为反正只要孩子读书成绩好就行,其他什么都可忽略。而对方,自然也不好意思当着父母的面进行纠正。从社会层面看,这和社会上重金钱轻礼仪的风气也不无关系。

  为此,笔者以为,学校能够最终靠视频、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媒介,通过案例等经常对学生进行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常规做法的宣传示范;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换位思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在,我们嵊州市很多学校在以课题和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包括孝敬、待人接物等内容在内的礼仪方面的教育,是有益的探索,值得推广、深化和坚持。这样有助于把如何待人接物等礼仪从抽象、枯燥、空洞变得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家庭也要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如结合家庭中来客人的实际情景进行教育引导。其实待人接物不得体的行为,很多孩子是无意的,不是说品德不好,也不是在有意“冒犯”对方。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而是与在这样一些方面针对性训练太少有关。所以要家长正面引导。只要耐心引导,说明利害关系,孩子是会接受的。如上述提到的笔者亲戚的孩子,知道情况后,后来再一次见面,明显懂事多了。为此,笔者也建议,现在正值暑假,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到五花八门的培训班,那么选择一下礼仪方面内容的培训也是不错的选择,以提高孩子的“软实力”。另外从社会的角度看,如今,电视等媒体也在以公益广告等方式对孩子潜移默化进行这一些内容的教育,值得借鉴。

  总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解决方法和态度,不是简单的客套寒暄,或者虚情假意的多余形式而已,而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生活能力,是交往中获得他人信任、尊重和拉近双方距离等的“名片”。设想一下,若孩子成绩优异,才貌双全,讨人喜爱,但在待人接物方面给人的感觉冷漠、自私、手忙脚乱,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和印象?笔者想可能会是如美食中吃到了一只苍蝇的感觉,留下“知书不达理”的印象,进而完全可能在更多方面给孩子带来“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