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向苍穹寄深情
来源:欧宝娱乐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18 05:01:15
航天工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今天,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仪式,将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的重要讲线岁高龄,长年一身简装、脚蹬布鞋的孙家栋,在这一天专门穿上了深色西服、黑色皮鞋,并且戴上了天空一般颜色的蓝领带。
习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是“仰望星空”的追梦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斗导航工程,60年漫漫征程,他带领中国航天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一步砥砺前行,为中国航天科技的飞跃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将科学精神身体力行地带到人民政协的舞台,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认真履职、积极建言。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中,航天科技无疑书写了人类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习指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秘密基地发射场升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18天后,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升起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太空竞争,在地球这颗行星上全面拉开帷幕。
也是这一年,主席访问苏联,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现场的留学生听得热血沸腾。其中一个叫孙家栋的小伙子强烈感受到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需要。
伟大事业源于梦想,中华民族勇于逐梦,中国人民敢于圆梦。不久,孙家栋以全满分的成绩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毅然踏上返回北京的列车。
彼时的中国,刚从苦难和废墟中起身,工业基础薄弱。学成归来的孙家栋服从组织分配,二话不说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知疲倦。
1967年,中国卫星能不能上天的问题迫在眉睫,但当时由于技术封锁,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连样品,研制人员都没见过。钱学森只用了一句“中国航天事业需要你”,孙家栋便毅然放弃熟悉的领域,一头扎进了这个绝对没基础的高科技领域。
此时,摆在孙家栋面前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无数难题——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后又怎样做试验……
“那个时候是动员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这个事情,我们一群年轻人白手起家,遇到再大的技术难题,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我们始终相信,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孙家栋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时,依然坚定地说道。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10月,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这是孙家栋永远都不可能忘记的日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
星空之下,孙家栋和同事们仰望着卫星灿烂的拖尾,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辛苦之中尽显欣慰。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通过第一颗卫星,我们证明,就是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去,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当时作为“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说。毫无疑问,这也是当时所有为之默默奉献的航天人要争的“一口气”。
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因为自觉与国家需要和民族命运相结合而愈显崇高;一个时代的气质品格,因为千百万人以身许国、无私奉献而光芒万丈。
在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在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带领下,一大批包括孙家栋在内的科研工作者将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新中国仅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就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并身体力行地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2020年4月24日,习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孙家栋等11位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因为爱得深沉,所以甘洒心血、奋斗不止。
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更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和前哨站。
习强调:“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20世纪,美国、苏联和日本共开展了121次月球探测活动,不仅促进了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还催生了一系列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创新发展。
2004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中国探月工程终于在蛰伏四十余年后真正开始启动。这一工程是当时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之一,所以谁能承担总设计师的重任?
经验丰富的孙家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时的孙家栋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当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摆在75岁的孙家栋面前时,不少关心他的人劝他,早已荣誉等身,何必再冒风险?
“孙老不管岁数如何,身体怎样,凡是他主管的、负责的发射任务,他都会坚持到现场去,无论何时都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陈闽慷眼中,无惧风险、勇于担责,是孙家栋一贯秉持的态度。
承担探月工程总工程师的同时,孙家栋还肩负着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那些年,孙家栋双肩一边挑“北斗”,一边挑“探月”,经常上午研究“北斗”,下午分析“探月”,旁人看着都觉任务沉重。
2006年,嫦娥一号的研制进入到整器大型实验阶段。曾任嫦娥一号、三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总指挥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吴季记得,当时孙家栋虽然年事已高,但对所有技术细节把控很严格,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有一次,实验中有效载荷分系统出现了一个数据异常,负责设备的工程师,想先自己内部解决实际问题,就隐瞒了数据问题没有上报。”吴季向记者回忆的这件“小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事后已经对设备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孙家栋知道事情后,还是把包括吴季在内的全部有关人员叫到办公室,再一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吴季现在还记得当时孙家栋的语重心长。他说,在整器实验阶段,任何一个看似单独的问题可能反映的都是系统问题,因为大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不可以忽视,务必及时上报。在此后的工程研制管理中,吴季跟大家反复讲起这件事,把孙家栋的系统观念传递给所有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大家的工程系统概念和认识。
孙家栋对质量的追求几近极致,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善于从失误和教训中获得警醒、汲取力量,这支撑着他和他的团队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记者在当时拍摄的视频资料中看到:欢呼的人群中,花白头发的孙家栋先是与周围同事激动地拥抱庆祝,随后轻轻转身低头从口袋里掏出白色手绢,颤抖着擦掉眼角的泪水。
“那一瞬间,那个心情,完全不一样,说不出来那种自豪感。(这次成功)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有资格进入深空探测这个行列。”多年后回忆起当时情景,孙家栋仍然止不住激动的心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不断刷新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习四次接见探月工程参研参试工作人员代表,彰显了习对探月工程的格外的重视,对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殷切期望。
宇宙探索没有止境。孙家栋牢记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他在《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一文中写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搞航天、干事业,既要靠物质的力量,更要靠精神的力量。或许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来自孙家栋航天报国的初心与使命。
星空浩瀚,北斗璀璨。早在1994年,我国真正开始启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并以“北斗”命名。
但我国北斗“初生”之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布局,我们既不能走欧美国家的老路,更不能做他国技术的附庸,自主创新便是我们必须选择的唯一道路。
习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在各个时期都经历过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孙家栋深知其中的况味。2013年3月,身为北斗系统总设计师,84岁高龄的孙家栋再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来到人民大会堂。与孙家栋同在科技30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研究员曲伟依旧记得,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孙家栋谈论最多、呼吁最多的就是“北斗”的自主创新。
在小组讨论中,孙家栋多次提及我国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的可控化,提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要尽快补上这一课,把从国外引入的技术消化、吸收好,内化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夯实和加强科技基础建设。”
2013年3月4日,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习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走自主创新道路”。
现场聆听了习重要讲话的孙家栋,到北斗三号系统启动建设时,一开始就坚定提出,所有星载产品必须百分之百国产化,实际做到“北斗星、中国芯”。
尤其在研制北斗系统的核心部件星载原子钟的过程中,北斗人经历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攻关。于是,3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不分昼夜,顽强奋斗,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使得“中国星”拥有了“中国心”。
“自主创新”成了中国北斗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新时代北斗精神中排在首位的精神内核,这何尝不是航天精神谱系的延展与传承?
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杨长风从85岁的孙家栋手里接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的担子,倍感压力。但杨长风常说一句话,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北斗人接续努力,才能让今天的北斗三号系统站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先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
“北斗工程的启动和‘三步走’战略,集中体现了孙家栋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战略思谋。”杨长风认为,老一辈科学家善于用前瞻性眼光审时度势,敏锐把握科技革命大趋势,尤其在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提出具有预见性、超前性、战略性甚至颠覆性的科技项目,使国家掌握应对科技变革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我们树立了战略科学家的典范。
也正是意识到战略科学家在前沿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为政协委员,杨长风时常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上呼吁:“要瞄准科技前沿,挖掘锻造战略科学家。”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导弹到卫星,从嫦娥到北斗,哪里需要,孙家栋就出现在哪里。“孙老几乎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部发展,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叶培建眼中,“孙家栋永远是我们航天人的大旗。”
如今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新征程。孙家栋说过:“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遇到这么好的机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今,年轻的航天人如同当年的孙家栋一样,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耳边回响着习的殷殷期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Copyright © 2019-2020 www.biyetianhu.com 欧宝娱乐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2020011169号-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