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601231
15381192993
导航

关于专题摄影的一些思考

来源:欧宝娱乐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2 10:59:43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围绕主题展开,电影如是、音乐如是、写作如是,摄影也是。在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有时会有确定的主题,比如某某影赛需要拍摄“疫情”或者“关怀”的照片,那么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参赛,好比高考中的命题作文。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自由摄影的状态下,就好比写一篇周记或者散文,没有主题的限定,要自己去尝试,往往就在没明确的目的的时候,大家反而会显得茫然起来。

  以我的经验来说,自由摄影的主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在拍摄前就确定好的。经常我都会“先拍”,确定一个大致的目的地,比如滨江、陆家嘴或是杨浦的老巷子,乃至云空间的办公室,甚至自己家里。有时候,只需要一道光线、或者某个引起你兴趣点的东西,一个主题的灵感就来了。

  比如上面这幅《午后》,拍摄于云空间教室的隔壁,午间正好有一道光线撒在邻家办公室的窗帘上,形成了浓重的光影和一种恰到好处的孤独情绪,这种别致的兴趣点驱动我按动快门。拍下之后,我知道,我的这个主题到手了。当然,如果单看这一张照片,你可能并不明白我的兴趣点在啥地方,我想表达些什么,这时候,我们应该一组类似的照片来放大兴趣点。

  无论是平遥、丽水的国际摄影节,还是上海M50的影廊,乃至于星光三楼书店里卖的摄影画册,这些顶尖艺术家所创作的摄影作品几乎全部都以组照的形式呈现。

  每每说到组照,我都不得已提傅拥军老师拍摄的这组《西湖边的一棵树》,乍看之下每张照片都平平无奇,但将之组合起来,却内涵丰富。这组作品获得了2009年华赛金奖,让我们来看看傅老师自己对这组作品的描述:

  其实,8年前,我刚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我就开始拍摄西湖,但当初拍摄都是无意识的。时间长了,片子积累很多。3年前我开始有计划起来,而这棵桃树则成了我的一个“西湖联系点”。当然,这棵树只是我西湖专题中的一个切入点,我一起进行拍摄的还有包括断桥、宝石山、新西湖等等。 西湖就像一个大舞台,这棵树花开花谢就像舞台的幕布,不断变幻,而树下的各种各样活动的人才是主角。他们是当下中国,一个幸福感指数很高的城市里普通市民生活的缩影。 我还会继续一直一直拍下去,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快乐。

  组照的拍摄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在自由摄影中寻找到主题可能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要放大和完成这个主题,有时候需要一年、两年,乃至八年、十年,更有甚者,德国的一对夫妇用了一生差不多60年的时间拍摄了一组或者说一类摄影作品。这类摄影作品最后形成学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开枝散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摄影观念:

  贝歇夫妇创作的部分作品。贝歇夫妇在60年间忠实地用大画幅相机和移轴镜头记录了德国工业的沿革,最大化地发挥了摄影的“纪实”功能。

  我们常说,摄影是记录时间的力量,反之亦然,时间的力量也可以令摄影产生量变到质变,由一个小小的出发点,放大到无与伦比的精彩内容,直至艺术的最高殿堂。

  好了,关于摄影主题的探究和放大,大家还有疑问和想法点击下方留言告诉我,限于篇幅和时间我们就天就聊这么多,以后有机会还能够准确的通过专题摄影这个主体拓展开去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