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601231
15381192993
导航

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阐释|“影像:速度·深度·角度”

来源:欧宝娱乐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11 21:47:35

  2021年6月12日,是我国第十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组委会策划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摄影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由此正式开启了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年的系列活动

  摄影,是时间的艺术。影像的生成,与速度紧密关联。不论是对一秒钟的切分,还是B门、T门的快门设定,最终归于对时间的控制与应用。当我们熟练使用相机各种曝光控制模式时,并没有强烈意识到这是对时间的控制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借助机器完成了一次次瞬间的切分,从而生成影像。所以瞬间性成为摄影的一种基本属性。随技术进步,瞬间被切分得越来越细,摄影是我们让时间休止下来、让我们看清楚更多东西的手段。从180年摄影史影像文献的角度看,影像的文献价值也是时间跨度支撑起来的,在现场消失之后,越是久远的信息和场景,越有文献价值。从网络信息传播来看,速度也慢慢变得快,5G已经铺开,6G也在实验中,传播中的点击加速在影响着我们对一个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地球的面貌改变在加快,社会现实演化的速度在加快,影像因这种加速度而慢慢的变被人类文化所依赖。总之,摄影的速度,在延伸和开掘人类眼睛的能力,这种延伸和开掘,直接影响到人类观看和认知的能力,也影响到人类的记忆构成。

  摄影,是时空转换的艺术。从现实时空到影像中的时空,再到阅看中的心理时空,这是在摄影者、影像、读者之间所做的时空转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影像的生成,是关键,它决定着观众理解现实的深度。倘若由于摄影者对拍摄对象的认知不够、技术水平不够,导致影像中信息要素残缺或信息点之间关系错误,都可能使其文献价值降低。在摄影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常常是因拍摄不到位而导致的影像空间中结构随意、内容松散和思想空洞。在摄影已经实现大众化、日常化的情况下,影像中的信息关系和可引发的思想性,才应是着力的地方,这是对思想深度的要求。

  摄影,是观看与观念的统一。观看者的机位,是决定性的,涉及到观看的态度、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以及观看角度问题。角度有俯仰、正斜、广狭之分。同一个事物,站在不同的机位上观看和拍摄,便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影像中态度和看法虽然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一定会因角度不同而自然流露出来。人们对角度问题的争论,常常存在于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中。

  新时代,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越来越迅捷,观看角度更为丰富而多元,思想的深度随着读传速度的加快有变浅的可能,主题表达随着观看角度的多元而有被稀释和分解的可能。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从速度、深度和角度这三个维度策划主题论坛,探讨新时代摄影本体属性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延展,进一步研究影像艺术的内在构成要素、人们接受信息和思维方法的改变。

  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延续去年方式,在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里陆续推出系列展览、论坛、讲座。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推出的展览由三部分所组成。其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国际摄影艺术联盟(FIAP)承办,展出的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名录上的项目,这是关于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学术性展览,侧重于传布知识。其二,“世界遗产在中国”专题展,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国际摄联主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承办,侧重于艺术地表现世界遗产。其三,是平行展,是由三星堆博物馆主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承办的“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文化特展”。“三星堆”虽还未列入世界遗产,但最近考古学界对其讨论,己经形成关注热点。以上三个展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既能使观众增长对世界遗产的知识、加深理解,又用摄影艺术方式,摄取世界遗产的难言之美,从而感染观众,使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悟遗产的文化力量。

  自然遗产,是自然造化之大成;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之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虽然全世界的人都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拍摄过遗产,遗产影像积累甚多,但说明性和诗性俱佳的影像并不多。这一个方面需要摄影家继续向前探索。让我们面对遗产影像,开展分析,在回味拍摄过程时考虑速度,在认知影像内容时体现深度,在多方位交流中设身处地辨别角度。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在摄影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境界。